您的位置:中国民主同盟南充市委员会 > 理论宣传

“盟地合作”与“校地合作”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发展与盟员干部实践锻炼基地建设有机结合的探索和成效研究

 

创新驱动战略下的四川发展,不仅要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更要在机制创新中找到突破。中国民主同盟作为参政党,盟员不仅在各级各部门中参与事情的执行和管理,也积极发挥智力优势在探索社会服务的机制创新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尝试。“盟地合作”是民盟的社会服务品牌工程,各级民盟组织是合作的一方,各级地方政府是的另一方。“校地合作”是高校和地方对接,地方为科研提供样本和素材,产学研结合达到共同发展的一种方式。

将“盟地合作”和“校地合作”有机结合起来,着力点应该在“地”。“盟地合作”和“校地合作”共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模式还鲜为人知,这两者结合起来发生“化学反应”,就能高效、便捷、明显地实现区域产业的完美转型和健康发展,同时产生一系列其他的社会效益和成效。

一、营山民盟的探索

20125月开始,民盟营山总支先后与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西南大学的民盟组织建立了“盟地合作”和“校地合作”结合的工作方式,即:“盟地三元合作”关系,通过院所民盟组织与地方民盟组织的优势互补、院所不同研究方向的盟员专家的参与,增强了帮扶的人才、信息、技术、科研力量,增大了帮扶的频次和力度,扩展了帮扶的领域和空间,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产生了明显的帮扶效益。

(一)以课题为突破口,搭建好“盟地合作”和“校地合作”的对接平台。要将两种不同的合作“有机”融合、“无缝”对接,就要充分发挥三方面的优势和积极性。高校(院所)民盟组织有大量的新技术、新科技、新思维,但是需要合适的“成果转化场”;地方民盟组织具备在地方参与具体事务的协调和技术推广的优势;地方具备大量的劳动力,有强烈的发展的愿望,但是缺少新技术、新科技、新思维的指导。因此,在对接过程中,首先确立了以课题研究为基础的帮扶任务。民盟营山总支2012年与民盟四川农业大学总支合作完成了民盟四川省委招标调研课题“盆周山区农业产业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研究调研报告——以营山县为例”,2013年与民盟四川农业大学总支、民盟西华师范大学委员会共同申报了“秦巴山区农业产业转型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乡村职业农民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模式研究”两个科研课题,2014年与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的盟员一道向民盟四川省委申报了调研课题“‘盟地合作’与‘校(所)地合作’对接模式研究”。2015年完成了关于营山对接重庆融入西安--重庆经济区发展战略相关问题的思考与建议》、《关于营山县临路产业规划发展的调研报告》两个高质量的专题报告。这些课题的研究、调研的开展,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激发了合作的潜在活力,也产生了较高的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

(二)以扶贫攻坚为目标,寻找到三方合作的共同落脚点。“盟地合作”已经成为社会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目前实施的精准扶贫工作中,高校和地方民盟组织都是做为一个重要的扶贫单位在进行工作。因此以扶贫攻坚为落脚点,将“校地合作”和“盟地合作”结合起来,无疑是为扶贫工作锦上添花。从2010年开始,民盟营山县总支就依据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利用各种资源循序渐进推进“盟绿合作”,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发展、创业骨干培养等方面取得明显成绩,这其中也包含着来自参与“盟地三元合作”的许多科研院校(所)的汗水和智慧。四年来,在帮扶的绿水镇锁口村累计争取项目30余个、到位资金400余万元、预期到位资金2000余万元,引进陕西乾佑禾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四川省详昀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锁口村荒山养羊专业合作社等8个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200余亩,种植黄精137亩、果桑20亩、鱼腥草2亩,建设2亩标准化温室大棚、1000平方米标准化山羊养殖场、11亩名贵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完成了农网改造,建设了1处提灌站,修通了3.5公里村道公路,新修了2座公路桥,修缮了1座民居院落,修通了通社入户的公路路基,与相关部门一道完成了土地整治、传统村落保护两个重要项目的申报工作,启动了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的村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争取到市、县相关单位的对口帮扶,试种了龙脑樟、黄精、鱼腥草、无花果、桂花、紫薇、月季花、果桑、富硒黑花生、泸糯8号杂交高粱等品种,试养了剑鸭、甲鱼等品种。所帮扶的锁口村已经开始从之前的一个边远贫穷的小山村转变为一个具有大好发展势头的新农村,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村民的产业也开始转型发展。2015年,民盟营山总支又利用锁口村的帮扶模式启动了“盟双合作”帮扶双溪乡规模化发展绿竹笋产业。

(三)以实现农村产业转型为样本,实现合作模式的扩大推广。落实到“地”,就是要实现农业产业转型,使之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锁口村在经过四年的发展后,在产业转型方面已经初具成效。一是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生产主体具备了产业化的要求;二是生产规模实现了规模化,实施土地流转,建设规模化种养殖基地;三是生产方式在朝机械化发展,在生产的过程中已经在逐渐在使用微耕机、插秧机、提灌站等机械设施设备,告别了传统的肩挑马驮;四是新品种新技术的大力推广,一些产量高、市场广、效益好的品种陆续在村里种植推广;五是现代金融服务进入了锁口村的农业生产,一些小微贷款、信用借贷、农业融资已经开始为锁口村的农业产业发展服务。这样的转变,实际上是各方共同努力的成果。“盟地三元合作”还可以为更多的地区实现农业产业转型提供支撑和平台,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四)以盟员实践锻炼基地建设为依托,巩固“盟地合作”和“校地合作”对接的成果。“盟地合作”和“校地合作”的有机对接,这只是一个开始。这个合作具有与其他合作不一样的亮点。首先它是民盟组织主导的为发展地方经济的一次合作,是民盟作为参政党,认真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做好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举措,它不同于单纯的“校地合作”。其次它会达到一个增进不同民盟组织之间盟员的感情,对盟员进行爱盟、兴盟教育的目的,它也不同于单纯的“盟地合作”。在两个民盟组织共同奉献的土地上,建立一个盟员干部实践锻炼的基地,充分发挥基地的联系、纽带、见证作用,可以进一步将“盟地合作”和“校地合作”的有机结合的模式深化,建立合作的长效机制,探索其他更加科学、优化的发展模式。不仅会对地方经济做出巨大的贡献,更能够丰富“盟地合作”的内涵,使盟员在帮扶的过程中受到感召和锻炼,强化盟员的爱国意识,使盟员得到成长,保证组织发展的健康有力。营山民盟总支在所帮扶的锁口村先期建立了30亩盟员科研教育实践基地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二、“盟地合作”与“校地合作”相结合对于农业产业转型和盟员干部实践锻炼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降低基层组织“盟地合作”的工作难度,助推“盟地合作”工作向基层、向困难地区高效益发展。基层组织因为行政资源和人才资源的限制,开展“盟地合作”困难很多,院所民盟组织的参与既可以有效解决人才资源不足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活动开展引起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争取更多的行政资源,从而使活动更向基层,更接地气。有了院所民盟组织的参与,营山县“盟绿合作”工作步入了党委重视、政府支持、部门参与、群众拥护、健康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对锁口村帮扶工作步入了南充市级部门、营山县级部门“双联”工作的先进行列,营山县还为民盟营山总支“校地合作”工作预算了工作专项经费。

    (二)丰富院所“校地合作”的形式和内容,助推“校地合作”工作向基层、向乡村、向困难地区高效益发展。目前院所“校地合作”工作发展还存在重城市轻农村、重坝区轻山区、院所积极地方消极等问题,合作方式存在重大项目轻小课题、重区域合作轻类别合作、重大团队参与轻小分队支持的现象,存在内容同质化、形式呆板化的倾向。院所与地方民盟组织基于“盟地合作”与“校地合作”的灵活多样的对接与合作,无疑会丰富院所“校地合作”的形式和内容,助推“校地合作”工作走向基层、走向乡村、向困难地区发展。近年来,四川农业大学先后有农村发展中心、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单位在营山县开展新农村规划设计、清水湖湿地公园规划、独一味快速育苗、黄精规模化种植等科技合作项目,成都中医药大学民盟组织委派盟员教师到营山县实地考察并启动了野生黄精食品开发项目研究。2015年,四川农业大学农村发展中心、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将四川省详昀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营山盛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确定为教学实习基地。

    (三)密切院所民盟组织与地方民盟基层组织的交流联系,促进民盟基层组织建设建康发展。院所基层组织与地方基层组织从成员、界别、地位、作用、文化层次到活动形式、机关管理、盟务工作、具体工作,很多方面都有明显差距,在很多方面有较强的互补性,但又难有机会交流合作,“盟地合作”与“校地合作”的对接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共同参与的社会服务,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近年来,民盟营山总支先后与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西南大学民盟组织开展了20余次合作或交流活动,盟组织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盟员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形成了信息共享、共建共赢的良好局面。

(四)有利于吸引优秀人士,有利于培养盟员干部。正是由于有盟员干部实践锻炼基地的打造和存在,使得本地盟员在帮扶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和锻炼,熟悉农村工作,增长工作才干。营山县有近10位青年盟员长期与院所同志一道参加帮扶活动。同时,到营山县参与帮扶活动大批外地盟员也在助推农业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增进了对营山、营山民盟的了解,将自己的专业运用到具体实践中。通过系统性的帮扶活动,盟组织和盟员为人民群众无私服务的行动深深感染了盟外的同志,一些非党人士由此对民盟组织产生了认同,一些盟外人士甚至现场询问加入民盟组织的具体问题。这些都成为了盟员干部实践锻炼基地的最重要的要素。

三、还需要做出的努力

(一)进一步提升农民素质,增强发展的主体意识。在四年的帮扶过程中,我们发现还是存在“上头热,下头冷”的现象,帮扶人员都具有较高的热情,但是群众还是有“要我发展”的懈怠思想。农业产业转型不是靠一些盟员、一些专家到田间调研指导就行的,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责任意识,要让他们认识到帮扶只是助推器,而他们才是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力量。要让他们尽快将一些以他们为法人代表的经营主体运转起来,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农民对发展意识、经营手段、种养技术、金融规则等现代农业产业生产必备技能缺乏必要的了解。农业产业转型和实践锻炼基地的建设都需要他们去做大量的工作。因此,要不断对他们各方面的技能进行更新和强化,转变发展思路。

(二)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和实践锻炼基地建设的结合上,还需要精品项目支撑。农业产业转型和实践锻炼基地的建设,都离不开具体的农业产业项目,这也是二者能结合的现实基础。尽管我们在前期做了许多事情,也取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效果,但是还是缺乏一个精品项目来支撑发展。目前的项目普遍都还处于转型期的初期,基地建设也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需要着力打造一个锁口村的精品项目或者龙头企业来带领全村的农业产业转型,以此来丰富实践锻炼基地建设的内涵,将实践锻炼基地打造成一个易体验、促教育、谋发展的试验场。

四、“盟地合作”与“校地合作”在推进农业产业转型与盟员干部实践锻炼基地建设中的工作要求

    1)项目选择要求。要从地方民盟组织的实际情况与地方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走势,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筛选项目。要根据学科设置、研究方向等方面选择院所。要从院所民盟组织的实际出发协商合作的方向、内容和办法。

    2)合作方式要求。要坚持工作以地方民盟组织为主导,科研以院所民盟组织为核心,效益以支持地方发展为重点的方式。要坚持一般项目义务服务、专利项目有偿转让、重大项目长期合作的方式。要坚持校内院所负责、校外地方买单的原则。

   3)风险评估要求。项目规模必须严格控制范围、投资规模。品种选择必须经过前景评估、要素分析、驯化实验、试验试种等程序后逐步发展,不能盲目乐观、一步到位。养殖品种选择必须坚持防疫先行的原则。项目推广必须坚持让市场说话的原则,对参与企业和群众只支持不承诺。

    4)成果分享要求。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共同分享过程与结果的快乐。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根据协议分享合作成果。

   五、营山县“盟地合作”与“校地合作”对接实践的前景研判

    1)依据锁口村进行的产业转型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研究将有序推进并取得预期成果。农村产业转型包括土地经营从农户分散经营向大户规模化经营转变、品种选择从适应小市场向瞄准大市场转变、生产方式从人力生产向机械化生产转变、经营主体从家庭经营向现代企业转变等四个方面。锁口村拥有耕地940亩,其中适宜流转使用的耕地大约600亩。预期2015年底流转土地达到300亩,其中规模化种植黄精200亩、果桑20亩、生态水产养殖40亩、苗木10亩、生态蔬菜10亩,鱼腥草、生态水产养殖、生态蔬菜当年实现产值30万元,黄精预期产值200万元,土地整治项目启动,环境治理和美化工程开始启动,“秦巴山区农业产业转型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完成课题报告;2016年底流转土地达到500亩,其中规模化种植黄精250亩、佛手230亩、果桑20亩、生态水产养殖60亩、苗木20亩、生态蔬菜20亩,生态水产养殖、生态蔬菜当年实现产值130万元,黄精预期产值250万元,村民食堂、农家超市经营利润5万元,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10万元,土地整治项目完成,环境治理和美化工程竣工。

2)帮扶的锁口村传统农耕文化遗产将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预计到2016年初,《锁口村志》将编撰出版,锁口村村史陈列室将布展成功,锁口村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将得到国家住建部的批准,“巴山民俗民居生态博物馆”建设项目启动实施;2016年,完成“巴山民俗民居生态博物馆”和巴山民俗旅馆建设。

3)依托锁口村新农村建设的营山县“盟员之家”与“盟员实践锻炼基地”将有效运行并在新农村建设和盟员教育实践中发挥独特作用。预计2015年底,完成营山县“盟员实践锻炼基地”建设,营山县盟员之家和盟史陈列室启动建设;2016年,完成营山县盟员之家和盟史陈列室建设。

    4)帮扶的锁口村有望成为秦巴山区新农村建设模式探索的成功案例。2016年,一个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宜耕土地全部流转、现代经营主体健康运转、宜村产业初具规模、传统民居保护开始启动、传统农耕文化保护特色初步彰显的宜居宜业宜游的锁口新村将展现在大家面前。

    5)参与活动的一批青年盟员、锁口村新型农民创业骨干将逐步成长。一批中青年盟员将成长成熟,部分盟员将得到提拔任用。锁口村回乡创业青年张军以家庭农场经营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基地将产生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作为回乡创业的年轻村干部,张军将更加成熟并在周边产生榜样示范作用。

    6)参与锁口村帮扶的相关院所的民盟组织将有一个独具特色的教科研实践联系基地,参与锁口村帮扶的相关院所的“校地合作”内容更加丰富。预计到2016年,随着巴(中)南(充)广(安)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锁口村将依托高速路网融入西南、西北经济圈,成为西南、西北城市群重要的特色生态农产品供应基地,同时也为相关院所教科研实践提供便利条件,继续分享校地共赢的成果。

7)营山县产业转型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增加一个新亮点。预计到2016年,锁口村会成为营山县现代农业示范园的一个成员,带动周边村社的转型发展。(执笔:范 虎、梁慧敏、郑同春)